2022 趨勢轉型 ESG 投資風潮勢不可擋
全球 ESG 資產有望達到全球管理資產總額的三分之一。
2021 年,ESG成為許多投資者、企業以及各國政府的首要議題。先是 COP26 再次將氣候變化推上社會熱話,其次是疫情出現加劇社會不公狀況,而 Black Lives Matter 運動更迫使企業重新審視其政策多元性,然而這些事件不過是其中幾項重要例子。
此情況下,可持續投資便成為投資者的至愛,去年便錄得約 $1200 億美元投資額,為 2020 年約的兩倍。
由此可見,ESG 正在急速增長,而我們亦相信 ESG 在未來會持續增長,以下是我們的預測:
市場加大對 ESG 企業的需求
由於市場逐漸關注 ESG,面對市場壓力,企業需加強其 ESG 框架,並提升其政策的可持續性,此情況將維持好一段時間。
越多機構投資者收緊對企業的 ESG 審查
一項針對「ESG前瞻型投資者」的,72% 受訪者曾對投資組合的 ESG 表現做結構性審查,而兩年前的相同調查結果僅有32%。調查亦顯示,目前有 39% 投資者有意用有條理的投資框架做審查。
越多股東及投資者提倡可持續發展的可行性
於 2021 年 5 月,石油界龍頭公司ExxonMobil 於一眾股東壓力下,重組公司董事會(於12 名成員中更換其中 3 名),並將氣候變化問題列為關注重點;另外,90% 的投資者支持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.(IBM)製作以喚起市場關注。由此可見,各大企業需就可持續發展出分力,否則將被新市場淘汰。從 2018 年至 2020 年,積極支持社會運動及環保運動¹ 的股東分別由2%增長至12%及6%。
越多僱員趨向為相同價值觀的企業工作
千禧及 Z 世代僱員求職時更趨向看重一間企業的價值觀及文化。隨著 2030年 Z 世代的人口數量增加 3 倍,價值觀將取代「高薪厚職」成為首要考量。LinkedIn 曾訪問多名專業人士,51%受訪者首選提倡 Work Life Balance 及高靈活性企業,47%選擇尊重員工意向的企業,46%則選擇對社會有正向影響力的企業。
以上調查結果顯示不少企業在ESG議題上正面對政府及各種監管,如制定以迫使企業解決其供應鏈中的侵犯人權行為,各國政府已承諾於 2050 年實現淨零排放。
瀏覽更多以瞭解。
ESG企業長線具較良好的營運表現
去年發生的種種事件讓不少企業明白 ESG 的重要性。將 ESG 納入營運策略,實際有助獲得股東及大眾的信任。通常,長線具環境及社區影響力願景,並將此納入其業績表現的企業都能更好地管理風險,甚至能於較差的市場環境下維持良好表現。
將可持續發展納入營運策略,不
犧牲企業盈利。去年的 ESG 投資表現顯示,7/10 隻大型ESG 相關的 ETF 跑贏 S&P 500。 於 2020 年,Morningstar 的 69 個經篩選 ESG 指數中,有 52 個指數跑贏相同市場基準。另外,截至 2020 年底的 5 年間² ,65 個 ESG 指數就有 57個跑贏大盤。
我們的投資團隊用以上數據分析,發現 ESG 除了提升投資組合的多元性外,亦推動了資產的回報表現。此外,ESG 於資產規模、波動性及股息收益率上都具較佳表現。
關注您的投資用在何處
我們相信 StashAway 的投資方式可以為世界帶來正面影響,因此近期新推了(StashAway「風險自選組合」的 ESG 升級版),我們優化此組合時,除考慮投資回報外,亦考慮 ESG 因素。
以下,是 StashAway 「風險自選組合」及「社會責任組合」的收益比較:
StashAway 投資組合的 ESG 評分
上圖按 MSCI及 Morningstar ESG 評分的平均值創建,其中 5分為最高ESG 評分。
由於我們的「風險自選組合」本身已獲中等 ESG 評分,因此兩款組合的差異不大,但「社會責任組合」 則專門針對 ESG 評分較高的 ETF 做投資,當中涵蓋可再生能源企業、專注氣候變化及人權的新興市場企業。
MSCI 及 Morningstar 是現時全球領先的指數創建及基金評級機構,因此其 ESG 評分值得信賴。MSCI ESG 評分採用字母評級(AAA - CCC),分有 7 個等級, AAA 為 7 分, CCC 為 1 分;而 Morningstar ESG 評分則以5 分為總分。至於StashAway 投資組合的 ESG 評分是 2 個指數的平均值。
¹“Key trends that will drive the ESG agenda in 2022”, S&P Global, published 31 January 2022.
²“Why ESG is gaining importance in pre-IPO process”, Ernst and Young, published 14 January 2022.
瞭解更多理財資訊: